拓培猎头网_知名的广州猎头公司
拓培茂名猎头网_茂名猎头公司导航菜单
图片
图片
文章正文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2012-09-27 11:38:11    文字:【】【】【
摘要:如果自己不经历整个外语学习的艰苦历程,可能无法领略到大哥此书的真谛。在人人浮躁追求速成的当今社会,此书可视为引导学者静而思慧的世外桃源。感谢作者一番苦心。
向大家汇报一下,本人几年前在天涯论坛上发表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一文,经过多年的改进和内容扩充,现已成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定为《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当年发布的《告诉你外语学习的真实方法和误区分析》,主要是介绍自己在多年的英语教学中,发现中国同学身上普遍存在的典型学习误区,简要分析了产生这 些误区的原因及造成的严重危害,然后简单介绍了一点外语学习的原理,并探讨了一些正确的外语学习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虽然对外语学习误区分析得比较全 面,但对产生误区背后的科学原理介绍得不够深入和精确,对于应该如何制定和采用具体的英语学习策略是也缺乏清楚的论述,造成很多读者就此有不少疑问。当时 写作之前并没有提纲,也缺乏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基本上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有些资料和案例是多年前看的,不但有些已经过时,甚至出现了一些记忆差错问 题。而但在国内的环境下,查找相关的资料难度实在太大,很难认真做些研究和资料收集工作。

  本人在2008年辞去了一切工作,重返北美,在大学里的图书馆里租了阅读室,对国外当前外语学习的有效方法研究现状做了更深的了解,对加拿大和美国的 中国留学生们,新、老大陆移民们的外语学习和应用情况又再次做了调查,用了四年的时间,重新理清了思路主线,在由浅入深介绍外语学习原理的同时,还融入了 近些年相关的外语教学研究的先进成果,修改了原文中的一些错误,认真补充了大量的新资料和数据,增加了一倍的内容而成书。

  本书的书名是听取了多方意见和出版社编辑的建议后定出的。虽然原帖标题和本书的书名都提到了英语学习方法几个字,但这不是又一本“有关英语学习的方法书”,而是一本“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书”。“的”字的位置有这么一点差异,立意完全不同。为什么这么说?

  就在几十年前,世界各地的人们还都认为,一定存在着一个最佳的学习外语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研究工作就是把它找出来。可是,从上个世纪中开始,随着科 技的进步和相关领域研究的深入,人们渐渐地发现,以前对外语学习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外语学习的原理不但越研究越深入和细化,而且这个所谓的“最佳外语学 习方法”,离我们也越来越远了。原来一些著名的、流行的,甚至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外语学习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被逐一否定和抛弃,之后也再没有新的被公认 的外语学习方法出现。目前外语研究学者们共同认可的是:简明和统一的外语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 Gass 和 Selinker在他们为语言学专业编写的《第二语言习得导论》中,一开头就这样写到:“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现象,所以无法简化为一个原理。” 从七十年代起,外语学习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否认存在明确学习方法的所谓“后方法时代”。

  那么没有确定的可以描述的学习方法,又如何学习外语呢?这就要求大家在理解外语学习的科学原理后,学会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正确学习策略。在试图搞清楚 外语应该怎样去学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外语“不能怎样去学”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先清楚地认识到外语学习中的一些普遍错误观念,那么正确的理念和实践方 法,才会慢慢浮出水面。所谓先“去伪”才能“存真”。本书的开头部分,正是针对大家在外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典型误区,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并纠 正错误观念;接下来的章节是介绍目前外语学习领域的一些研究成果和回顾外语学习研究发展历程,并总结这些成果对我们学习外语的指导意义;最后部分是具体学 习策略和教学实践的探讨,并举了世界上现有的一些被实践证实比较有成效的外语教学方式和教学实例。希望能通过介绍和分析的过程,让大家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 西。

  再次声明,本书并没有向大家宣布发现了一个高明神奇的英语学习方法,而是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分析大家学习外语的各种误区,介绍与大家的外语学习最相 关的科学研究成果(都尽量标明了出处),总结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外语学习会出现的各种情况,其目的是揭示外语学习的原理,让大家能够对外语学习有客观的认 识,形成正确的观念,这是大家能学好外语的前提。从以往的经验看,一些同学在读过原帖后,跳过文中讲述外语学习原理的部分,而专门挑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技巧 进行罗列和总结。这种忽略战略只看战术的做法,其实是舍本逐末。而且每个人的情况是很不同的,按照某个统一的做法是很难获得成功的。理通则法明。只要大家 真正弄懂了外语学习的原理后,自然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具体的学习方法。

  感谢《光明日报》出版社。承蒙出版社的准许,特将本书的部分内容在本论坛陆续发布。大家如想转载,只需遵守天涯的有关规定即可,本人没有意见。再次感谢天涯社区和这些年来很多读者的鼓励和大力支持,谨以此书作为回报。


第一章 爱之愈深、误之愈切

  如果你随便问一下周围学过一些外语的人,在外语学习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大部分都会说是“哑巴英语”。如果问:你认为应该如何学外语?怎样学的效果最好?大部分人都会这样回答:

  1. 要有外语环境,最好是能出国,在国外的外语环境中不久就会说好外语了;
  2. 要尽早多开口说外语,最好能有机会多跟外国人交流;
  3. 最好有人能够不断纠正我说外语时出现的错误;
  4. 英语不好主要是单词量不够;但背单词太难了; 
  5. 要学习语法知识;如果语法熟练,说句子就正确了;  
  6. 学习外语就要多背诵,学外语主要靠记忆力;
  7. 想要纠正发音,一定要听和模仿标准的、纯正的外语发音;
  8. 不会连读,影响了听说能力,所以要练习连读和吞音;
  9. 学外语必须不断地做重复练习,Practice makes perfect; 
  10. 以前我们学的外语是外国人现在都不用的过时英语或书面语,我要学口语。

  如果这些答案跟您的基本一致,那么很遗憾地告诉您,您对外语学习的认识不但是错误的,而且是和事实正好相反的。您没看错,我说的正是:“以上这些概念不但错误,而且与事实是正好相反!”大家不用惊讶,分析一下很快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Strozer在其所著的《成年后的语言习得》一书中这样评述:“如果对语言结构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关于语言的概念是非常不合理的,那么教语言的方法 只能给人带来危害。”误用了不科学的方法,损失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最可怕的是它可能会给自己或他人的外语能力带来难以弥补的永久性
  损害。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我们在探讨外语教学和外语学习之前,一定要理解外语学习的基本科学原理是什么,更一定要最先分析我们目前对外语学习的误区是什么。

  我们先拿一个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关于纠正发音的误区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一、标准发音 

   大家一般都自然会认为,要想学好英语的发音,或纠正自己不标准的发音,那当然要去听纯正的、标准的发音啦,最好是专门听地道的英国音或美国音了。可千万 不能听一个发音不标准的人的发音,会把我给影响坏了!这样想没错吧?不幸的是,这种想法非常错误。正好相反,想要把发音练标准,最好是多听各种非标准音。 也就是说,是通过听各种不准确的发音来把发音练标准的。成年人想要纠正发音,长期只听标准音不但没有效果,大部分情况下反而会使错误更加严重。怎么会是这 样的呢?难道我们的直觉都错了?是的,我们的直觉错了!
  这一结论,最初是美国语音专家在对日本人说英语的口音研究后发现的。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骡拉怕路杂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打日本鬼子的时候,狡猾的日军经常偷袭中美盟军,并且化妆成中国军队或中国老百姓让美军上当。当时美军除了 教导士兵们从身高和腿的形状来判断是不是冒充的日军外,还特地发明了一个中美盟军共同使用的战地口令:“Lollapalooza”。因为这个口令中国盟 友都能说得非常清晰,跟中文“骡拉怕路杂”发音差不多。但对日本鬼子来说,由于他们说英语时的口音特点是“R”和“L”不分,所以就算是汉语和英语都会讲 的日本人,也无论如何说不利落这个口令,是敌是友一听便知,甭想靠学说我们的口令来蒙混过关。美国哨兵当时接到的上级命令是:“一问‘口令!’,对方回答 如果叽里咕噜的像是:‘Ro-ra-ba-roosa’,肯定是鬼子,立即机枪扫射根本不用犹豫!”

  当时美国的战争部和海军部给来中 国参加抗日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员每人发了一本《中国生存口袋书》,其中有一章叫做“如何发现日本鬼子”(How to Spot Japs),上面就这样讲到:“如果碰到了可疑的人物需要判别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只要让他学说一下‘螺拉怕路杂’,他就冒汗了。”日军想冒充成我中国军 民的计划,就这么被他们不争气的嘴给搞砸了。可想当时日军侦查兵潜伏到盟军的军营附近,好不容易偷听到了这个口令,当时也都得郁闷坏了,回去没法交代呀! 这要是向小队长报告时叽里咕噜说不清楚,还不得被小队长“三宾地给 ”?

  
  二战时期美军军需特勤部门编写的《中国生存口袋书》

   这本口袋书和这个口令在二战后因为有“种族歧视”的成分被禁止使用了。不过当时在抗战期间我们这样歧视敌人的缺陷也没错儿,战后要和平发展了当然不一样 了。二战后这个“Lollapalooza”的典故没人提了,又流传出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典故:一日本游客在纽约问路,当地人跟他 说:“Turnright at the next light.”日本人暴汗。到底是在下个“右转路口(right)”处右转,还是在下一个“红绿灯(light)”处右转?更有甚者,美国的语言学家 Steven Pinker在1992年去日本讲学时,日本的语言学家Yamanashi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说了一个有关日本r和l口音的笑话:“In Japan, we have been very interested in Clinton's erection.”(把election 故意说成是日本口音的erection,讽刺当时克林顿的丑闻)。

  由于日本人说英语时的这些口音特点,引得战后美国研究口音问题,多半是以日本移民为研究对象。在这里我们也先声明一下,这一部分有关发音的内容也仅是陈述一下历史事实,不是搞种族歧视啊。

嘴不教,耳之过

  那为什么做语音实验会找日本人呢?大家普遍的回答是:因为日本人说英语的发音很难听。那为什么日本人发音难听呢?以前 每次讲课中这么提问,听众总发出些笑声,很多人都回答说日本人舌头硬。其实日本人跟大家一样,舌头并不特殊,发音不准是因为他们的日语造成的。大家都知道 英语有大约44个发音(元音加辅音),而日语只有20来个音。不是听说日语有五十音图吗?很遗憾,日语的五十音中很多音是重复的。比如第一行元音:“阿姨 勿爱我” ,(あ,い,う,え,お 的近似汉语发音表示,大家别太较真儿啊!)确实是不同的5个音,但到了第二行“咔叽裤开口(か、き、く、け、こ)”,却是只多了一个音,即辅音“K”,其 他是借第一行元音拼出来的(K-a, K-i, K-u, K-ai, K-o),浪费了4个指标;又如Na行“拿你牛奶喏(な、に、ぬ、ね、の)”,又只多了一个辅音“N”,其他仍然是拼出来的……到了最后三行,音都不够拼 的了,居然还拿了前面几行一些用过的音来凑数。所以这样不断凑下来,总共没多少真正独立的发音。这个“缺音”的特点,再加上不像汉语中有四声和同音字,其 结果就是,同样属于单音节发音的语言,日语说一个词时却必须使用一大串单音的组合。所以用汉语一个单音就能表示的字,日语往往是叽里嘟噜一大串,说得很累 人。而当日本人在学说英文时,由于缺音,很多英语中的发音是发不出来的。比如“R”和“L”这两个音在日语中没有,只有一个与这两个发音相近的“ら”音, 听起来又像“Ra”又像“La”。(日英双语发音都标准的人,一般认为这个音中含有相当于英语70%的“R”音,20%
  的“L”音和10%的 “D”音。)英语中很常用的“Read and Write”,日本人只能说成“ Lread and Lright”,听起来像Lead and Light。而当说“Lead andLight”时,他们仍然说“Lread and Lright”,听起来又像“Read and Right”,基本上是“L”和“R”无法区别。有的人“R”说得更好些,有的人“L”说得更准确些,但很少两个同时都说得好。这是个很典型的日语口音现 象。由于这两个音的混淆会产生严重误解,所以它也就受到了非常的关注。于是,当时哈佛大学在研究发音问题时,就找了在成年后才移民到美的日本人做实验。首 先询问这些被实验者:Read 和Lead两个音,大家知道它们发音不同吗?大家一致回答非常知道。再问那为什么会说错,有的说“我们的口腔结构不同” ,有的说“我们的发音部位跟你们的不同,我们靠前,你们靠后”,也有人说“我们舌头硬,老美舌头软”。这些回答是否正确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专家们接 下来做了这样的实验:在不给看拼写的情况下,让这些日本人听一组“R”或“L”打头的词,然后做二选一,比如说:“Right”和“Light”, “Rap ”和“ Lap”。做完了测试,发现答案的正确率是50%。当看到这一结果时,测者和被测者全傻眼了。因为如果是全对了,说明听力本身没有问题,毛病是出在嘴上, 那调整一下舌头位置或口型就可以解决问题;如果全错了也不要紧,说明听得出区别但搞反了,以后说的时候掉个个儿也就对了。但答对一半就没救了,因为说明根 本无法分辨这两个不同的发音。大家想,如果听不出这两个音的区别,也就说明根本都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发音,这样如何能发出正确的音呢?结论已经出来了:发 音不准的主要原因不是嘴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准自然就说不准。其实通过前面讲过的日本游客的笑话,说明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日本人听不出“R”和 “L”的区别。在网上可以找到很多测试成年日本人“R- L”听力分辨能力的网站,大家也可以测试一下自己。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同学或普通话标准的同学会得分很高的。

  说话发音不准和唱歌走 调儿道理很接近。唱歌走调儿是什么原因呀?是不是嗓子不好?不是,主要是耳朵听不准。唱歌走调儿的人在唱的时候,觉得自己唱得挺好的,原因是他们的耳朵听 不准音,自己听不出自己跑调了。如果您唱歌并不走调,自己堵上耳朵再唱一个试试,别人保证说您走调了,看来耳朵决定了发音的准确性。

  听不严,谁之惰

   那么,这些参加实验的日本人都是美国移民,在美国生活了很久,天天听的是标准英语发音,为什么还会听不准?原因是成年人很难准确分辨一个不在自己母语语 音范围内的新发音,也听不出自己的发音和新发音的区别。有时自己听着觉得似乎有些区别,但具体哪里不同并不真的明白,模仿的时候自己听着以为发音已经发接 近标准音了,其实还有很大差距。难道是成年后耳朵退化了吗?非也。McClelland博士的研究表明,成年人初次听到一个陌生的外语发音时,会自动在大 脑中的母语语音系统中找一个与之近似的母语发音,用来对应这个新听到的外语发音,从而认为听到了的这个外语发音就是母语中的某个音。中国同学听到英文的 “we”, 我们很多人都会认为其发音就是汉语中的“为”,所以说这个词的时候也很习惯地使用汉语中“为”字的发音;英语中[i]和[i:]的发音,我们会认为和汉语 中的“一”的发音相同,所以我们普遍都会把“east”[i:st]说成是“yeast”[ji:st],把“it is”[it] [iz]说成是汉语的“一特意思”[ji:t] [ji:s],以及把“v”[v]和 th[θ]的发音,用“w”[w]和“s”[s]代替等等现象。

   成年人在初次把外语发音“对应”了母语发音之后,下一次再听到这个外语发音时,都会再强化一次大脑中那个初次建立的对应母语发音的印象。如果无法意识到 这个外语发音和对应的母语发音并不一样,那么长期在这种只听标准外语发音环境下,每次都是在强化这个不正确的母语发音,而仅存的一点点分辨这个新外语发音 的能力会不断减弱直至完全消失。就算学了十几、二十年外语,听了无数遍正确发音的同学,也丝毫不能改正自已的错误,会一直错误地说下去。大家可以参看 1999年4月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关于大脑与外语学习方面研究的报道:“听到外语中的不熟悉的发音,反而会强化自己的母语发音系统。当日本人初来 美国时,每次他们听到英语中的‘L’或‘R’发音时,他们日语中的那个单一的‘R’音被激活。长期处在国外的真实英语环境中,不但没有使他们变得更能够分 辨新的英语发音,相反在这个环境里呆的时间越长,越会使他们区别‘L’和‘R’发音的听音能力减弱。”(Blakeslee, 1999)

   华盛顿大学的 Patricia Kuhl 博士,把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在听到外语发音后,大脑首先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发音中去寻找对应发音的现象,称为是 “感知磁石效应(Perceptual Magnet Effect)”(Kuhl, 1991)。她进一步解释了出现这个现象的内部原因是在大脑中建立的“声音概念神经图”。在英语是母语的人的大脑中,对应接受“L”音的脑神经元与对应接 受“R”音的神经元是分离的,距离较远,所以听到不同的音后,大脑能准确激活每个发音各自相应的独立神经元,从而轻易分辨两个发音;而成年日本人大脑中反 应“L”音和“R”音的神经元是重叠在一起的,在听到“L”音或“R”音后,激活的都是同一处的神经元,于是大脑对这两个不同发音的反应为“听到的是同一 个音”而无法分辨。造成这一脑神经结构差异的原因是日本人从小听的日语中没有这两个音的区别,在青春期时,负责听音的脑神经图(神经网络)固化了,长大以 后大脑就不再去区别这两个音(Kuhl, 1997)。甚至有的日本人嘴里能够发出这两个不同的发音,但耳朵却听不出区别(Sheldon and Strange, 1982),说的时候自然会经常搞错。日语中辅音缺少,造成日本人说英语时发音很容易混淆,所以这个现象比较容易被注意到。原来耳朵没退化,是脑袋在捣 鬼。

  哎呦,这样看来,如果不遵循科学的方法,一味地刻意追求只听native speaker的标准发音,搞不好还有坏处!


京城难学“满大人”


  汉语“普通话”的英文单词是“Mandarin”,来源是中文“满大人” 的音译,原意是指清朝时期京城里的满族官员(满族大人)所说的官话。英语国家中一般没有一个严格公认的“标准发音”地区,一般认为广播和电影里的发音算是 标准,美国的被称为General American English (GA) ,英国是General British English (GB)。而中国则是把京城的语言“满大人”,作为全国公认的官方语言和标准发音。中国各地方言的口音差别很大,甚至比不同的英语国家的口音区别还要大。 英国音与美国音之间的区别,可能还赶不上普通话与天津话的区别(天津离北京才120千米)。如果我们小时候(一般是12岁以前)没有说准普通话,成年后大 多会有口音,尤其南方同学口音重。因为南方方言缺少几个重要的辅音,造成南方长大的同学说普通话时最吃亏。那应该如何纠正口音呢?如果按一般人的逻辑,天 天听标准音就行,那大家天天看《新闻联播》或听广播就能纠正发音吗?当然不行。到北京城住几年就能把“满大人”口音学好吗?结果还不行(小孩子除外)。那 找个说标准普通话的人一起生活和帮助纠正行吗?大家就笑了,这种尝试我们都做过很多吧,在口音的问题上,我们一直都是在嘲笑或被嘲笑中度过的吧。我的父母 也都是南方人,大学毕业后才来北京。他们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但两人一直是一口南方口音,“呐、勒”(n,l)不分和卷舌音说不好。我跟我哥就一直奇 怪,无论我们多年来做多少努力帮他们纠正都不见效果,可为什么我们俩从小就可以分清楚这两个音呀?等到现在明白原因了。

  大多数人连自 己的语言尚且无法做到靠听标准音去纠正,学外语靠单纯听标准音更不行。众多的深入研究和大范围的科学实验表明,对成年人发音的纠正,各种常用训练方式的效 果都很差。研究发现,对在美国生活多年的中国留学生进行的纠正发音,无论是采用教学训练发音,与真人交流纠正发音,自学听磁带纠正发音,还是根本不进行纠 正,这几种方式的结果没有明显的区别,都没有什么效果(Macdonald et. al, 1994)。

  尽管可以研究和分析英语发 音所使用的口型,面部和口腔肌肉的用力,舌头位置和送气方式等,以及它们和汉语发音有所区别,但是这种区别是很难通过对动作细节的精确描述就能实现教学效 果的。也就是说,知道了也很难实践。最直接的途径只有让学习者听准音后,再根据听到的自己的发音自行调整。人本身就有天生的模仿发音的能力。想发出某种声 音,各种复杂细微的发音动作,是人脑自行协调的。而模仿的最关键点,还是这个头脑中正确“标准”的建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听”得准决定“说”得准。那通 过什么途径通过实现听得准来纠正不正确的外语发音呢?


  矫枉须过正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纠正成年 人的外语发音,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高成年人的听音准确度和分辨能力,更深层地说是需要先在大脑中建立接收新的外语发音的对应脑神经,把他们原来听起来和母 语相混的音区分开。语音专家的研究表明,通过对与某一陌生外语发音相近的各种过渡发音进行极端化的对比分辨练习,使大脑做到对这一发音附近容易混淆的发音 做到能够区别和分辨,就会提高听音准确度。该领域的权威McClelland 博士,将这种“矫枉过正”的发音矫正方式称为“夸张训练”。有很多人经过仅几天的“夸张训练”就有了明显效果。如果身边有英语发音标准的人能来帮助我们进 行“夸张训练”,效果会是非常好的。

  在实践中,最好是找英语发音标准的中国同学,他们最能知道你发的那个不准的音到底被你发成了什么 音,它和准确音的区别在哪里。具体操作办法之一是让这个发音准确的中国同学,非常夸张地模仿你发出的那个不准确的音,模仿的诀窍是按照你那个不准的发音方 式,发出比你更加不准的音,夸张的程度要让连你这个“始作俑者”都能听出哪里不对了,然后再将正确音和夸张发音进行对比,这样才能够让你听出区别来,更准 确地说,是让你的大脑“意识到”这两个音的区别,从而在脑子里留下两个不同的“烙印”(建立两个新的对应神经)。比如让这个同学夸张地模仿你说的“为”, 然后对比夸张发出正确的“Weee”,让你比较容易地意识到这两者的区别,接下来让这个同学逐渐减少对这组正确和错误发音区别模仿的夸张程度,直到你的发 音和标准发音非常接近并且你都能听出来区别为止。在这个“夸张模仿”的训练中,最好同时用录音机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回放给自己听来进行对比。因为自己听 自己的声音,和录音机里自己说话的声音是有一点区别的。听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进行纠正。这个对比的工作,让母语是英语的老外来做反而做 不来,除非他们的汉语发音非常标准。外国人来纠正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他们模仿你时模仿得不像。老外只知道你的发音不对,和他们的不同,但反过来由于“感知磁 石效应”原理,造成他们耳中听到的你的那个错误发音,和实际“真实”的错误发音也不同,因为他们也听不准你的这个“错误的发音”。所以他们只能知道你在哪 里错,不能知道你错在哪里。大家有点晕了吧。换句话说,就是想给你指路的外国人很清楚地知道你应该去哪里,却不清楚你现在的具体位置在哪里。所以只有外语 发音标准的中国同学才熟悉你现在的发音系统,知道你到底把这个英语发音发成了什么中国音。

  如果身边没有发音标准的中国同学提供长期帮助怎么办?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靠多听各种非标准发音,自然会产生这种夸张训练的效果。


-近墨者赤、近朱者黑

  什么是各种非标准音?就是带口音的英语发音。比如德国口音,法国口音,
  意大利口音,印度口音,中国 口音等“外国人”说英语的口音。比如英文的 “very interesting”,法国口音是 “ vehe indehesdeng”,日本口音是 “ we-lri, in-de-lris-ding”,中国口音是“歪瑞 ,因踹思停”。那为什么多听“非标准音”有利于把发音变“标准”呢?这个原因还是成年人的“感知磁石效应”(Peceptual Magnet Effect)对外语的“准确发音”产生偏差造成的。而不同的口音产生的“偏差”是不同方向的,增加成年人对这些口音“偏差”的敏感度。

   所以想要把自己的口音练标准,就要多接触和仔细辨别多种非标准音。当然不仅是靠听非标准音,最好是能够同时把某一个词或句的非标准音、标准音以及自己模 仿出的发音进行对比,而且整个过程要带耳机。当经过一段时间仔细听和分辨各种口音的适应训练后,听音敏感度就会提高了,甚至能准确分辨带口音的人来自哪个 国家,于是分辨出了自己原来的发音与标准音的区别,外语发音就有了进步的基础。结果是越多接触各种不标准音,自己反而越准确,成了近墨者“赤”,而近朱者 “黑”了。

  那纠正普通话呢?原理是一样的:听各地人的口音进行比对训练,听力敏感度越来越高,口音就越来越少。这是成年人纠正发音的 正确方式,有些电影学院在纠正普通话不好的演员发音时,会采用类似方法。所以成年人要纠正口音,正确的方法不是整天听标准音。跟大家当初想的正好相反吧? 现在这一误区应该纠正了。那么儿童学外语时呢?当然是只用听标准音啦!关于儿童和成人学外语的区别,我们在后面章节会进一步阐述。

  国 内的同学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时,对外教的“产地”很挑剔,对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国的老师非常排斥,还有个同学在报纸上骂自己的外教“竟然是爱尔兰人”,大呼 自己“被骗了,受害了”。哈,爱尔兰口音不但是英语中最有特点的口音之一,并且在美国有些地区还非常流行。到南卡罗莱纳州的海边城市萨凡纳去走一趟吧,你 会感觉当地人很多都在用爱尔兰口音和你讲话,但感觉比大部分的美国南方土垮挎的口音要酷得多。

  遗憾的是,国内很多英语老师也不明白这 一点,所以总建议大家只听一个标准音或追一个某国甚至某城市的外国人去交流。某英语培训机构使用的一套学习系统中,有一个由专家设计的,采用45种不同的 口音进行对比的语音训练系统,但该学校的辅导老师大多也不明白这个原理,以至于每当碰到学生询问为什么听力系统中有这么多种带口音的英语时,还觉得自己理 亏而回避答复,或者敷衍一句说反正你将来会接触各国人说英语的口音,所以要先适应一下等等。学生对这个答复一般都根本不买账,进而对听多种发音更加反感。

   关于外语发音的教学和纠正发音的方法,在中国目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矫正发音。社会上有些人自己英语发音很不标准,却在公众面 前拿腔拿调地表演一番,妄说什么是外国人发音部位靠后,中国人发音部位靠前,我们的发音部位错了所以发音才不准等等谬论,然后宣布自己发明了什么后部发 音、口型雕塑之类的密法,还列一大堆表,画了一坨波形图,让大家把语调分为八种去分析和模仿,纯粹是在那里胡诌八扯。我们现在已经明白,这些人是听不出来 自己的发音不准确,所以他们都自以为自己的发音是标准的,当然我们很多发音不准的同学也听不出他的发音有问题。其实只要把这些人说的英语录音,放给发音标 准的同学听一下,就真伪立现了。而造成大家误以为这些人的发音比较“标准”的原因之一,往往都是因为他们“不标准”的方式跟大家不太一样。比如英语中“ two”这个单词的发音,一般中国同学把它发成汉语发音的“兔”固然不准确,而有些人刻意地把它发成是“ tǜ”的音,其实更加不准确,但因为跟大家的发音方式很不同,很多同学误以为这种怪异的发音才更地道,结果走上了歧路。噢,对了,把他们当做一种典型“不 标准音”放在夸张训练中,倒是对纠正自己的发音非常有作用。


四、言早必失

  大家在学习外语,特别是在希望能够提高外语交流能力的时候,我们最常听到的建议之一就是:“要敢于开口,尽量多、尽量早 地开口说外语,最好能找机会多跟外国人交流”。这样的建议是否有道理呢?很多同学也非常希望找到一起练习口语的同伴,有不少同学利用网络的便利用英语互相 交流,希望通过主动开口说外语来提高。这样做对提高英语水平有帮助吗?我们来看一下。

  -子欲避之,反促遇之

  日本 青年画家 Wes,被美丽的夏威夷吸引,二十几岁移民到此。 Wes性格外向开朗,乐于与人交往。他不但有大家羡慕的英语环境,还有个“ Native Speaker”的室友。 Wes没有呆在美国的日本移民圈子,也不封闭自己,而是一到英语环境中就努力用英语与当地人交流。同时为了谋生,他在办画展和卖画时更是离不开使用英语交 流。但几年过去了, Wes的英语交流甚多,进步甚少。语言学家Schmidt从Wes来美国之前一直观察到他来美国后数年,对他在美国生活期间的英语使用情况,更是进行了长 期的追踪研究,他的研究结论是:Wes到美国几年后,使用英语比刚到美国时更自如了,但英语水平和能力很低,错误百出,说话经常让 Native Speaker误解或摸不着头脑。 Schmidt对他在美国生活五年后的英语水平,和他刚到美国时的英语水平进行对比后,得出来的结论是 :“几乎完全没有进步!” (“ Hardly improved at all!” Schmidt,1983)

  Wes想要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愿望非常强烈,他意识到自己的英语不对劲,但又苦于提高不了。下面是他在美国几年后所说的英语原文,大家可以看到他的问题:
   “I know I’m speaking funny English, because I’m never learning. I’m just listen, then talk, but people understand, well, some people confuse, before OK, but now is little bit difficult, because many people I’m meeting only just one time, you know demonstrations everybody’s first time, sometime so difficult, you know what I mean? Well, I really need English more. I really want speak more polite English, before I’m always I hate school, but I need studying maybe school. I don’t have time but maybe better, whaddya think?”(Gass and Selinker, 2007, P335)

   Wes的案例引起了很多专家的重视,因为这是个非常典型的,且经过语言专家们长时间系统地追踪分析,深入的纵向研究的标准案例。对这种“Wes现象”, 有很多人在探究原因,也有很多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现在被普遍接受的一个解释是:当外语学习者在自己的外语交流能力很低的时候,过早地,积极地在自然外语 环境中跟native speaker去交流,会扼杀了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沉默期”( Silent period),反而造成语言水平难以提高。

  Wes 性格开朗外向,一到美国就主动和当地人交流,尽管自己英语能力还很低,但为了实现沟通的目的,Wes努力地尝试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的确是很快实现了用 简单的,自创的,东拼西凑出来的低水平中介语(interlanguage)进行交流,英语能力很快被固化在了一个低水平上。一旦这些“自创语”实现了交 流的目的,使用的人就会自动依赖于这些有效的自创语的范式去交流,这时不断重复练习的还是他的这些“自创语”。即使继续长期置身于外语环境中,也并不会再 进步。( Sharwood Smith, 1994)

  可见,在自己外语水平很低的时候过早地开口说外语,不但没有让Wes提高外语能力,反而损失了提高外语的宝贵时机,人为地将自己的英语能力在这种交流中固化在了低水平上。这是语言学中典型的“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正是
   Wes“优越”的外语交流条件,使得语言石化的症状在他来到美国后很快就体现出来了。《鲁式语言和语言学字典》中这样解释:“石化发生于外语学习者认为 他们用外语交流方式开始奏效了的时候。”语言学家Ellis认为,一旦外语学习者认为能够实现交流了,他们就会停止去学习更复杂的语言形式了。 Ellis进而总结出成人在自然外语环境中学外语,会是个非常慢的过程( Ellis, 1998)。Hulstijn 更是明确指出,“石化”更容易出现在随意交流的语言环境中( Hulstijn 1989)。

  美国不少语言专家对此现象作过认真的纵 向的研究比对,很多研究对象都是亚洲人。除了前面 Schimdt对日裔的 Wes的研究外,另一位专家 Lardiere的长期研究对象,就是一名美籍华人 Patty女士。 Patty 16岁从中国大陆去香港上高中,在香港已经接触了不少英语,22岁时移民美国,在美国读了大学本科外加 2年外语辅导班,接着在美国读 MBA,毕业后在美国的英语环境中工作,自己的老公是个不会中文的英语 Native Speaker,她在家中和老公孩子使用英语交流。 Lardiere对她进行了长达 12年的跟踪研究,在 Patty来美居住23年后,测试发现她的英语尽管流利,但表达中的语法错误仍很普遍,比如在该使用过去时的时候, Patty只有 1/3的情况正确使用了过去时( Lardiere 1998)。 Wes是开口过早,在低水平就出现了石化的案例,而 Patty则是稍高一些水平被石化的例子。 Patty的情况,在长期生活于国外的华人中也很具有代表性。

  那么什么时候开口适合跟老 外交流,最有帮助而没有害处?简单说是要在自己的外语水平比较高的时候才行!很多同学说:这不是废话嘛!我就是要提高水平才想去跟外国人交流的,已经高了 我还担心什么。 Well,说这是“废话”也不为过,可见专门为了学习外语去跟老外交流,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都并非是必要的,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甚至是有害无益的。

   我们平时听到的“要尽早开口说,要多找人用外语交流”的建议,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都可能是个非常错误的,有害的建议。在国外的广大中国留学生,很多人 的口语水平一直提高很慢或者无法提高,主要的罪魁竟然是开口多了和开口早了。现在还在急着找人“练口语”,和想去找老外聊天的同学们,一定要警醒啊!


浏览 (967) | 评论 (0) | 评分(0) | 支持(0) | 反对(0) | 发布人:拓培猎头网
将本文加入收藏夹
访问统计